2019年11月19日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破解“創業之國”以色列的教育密碼
1 . 充分自由的創業氛圍
阿克發·阿亞洛克高中里,有一個獨立的Green Start學院,學院里活躍著13個創業團隊,團隊里年齡最小的只有13歲,最年長的也不過17歲。
“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這里的孩子們都自稱是“孩子”,言談舉止卻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
機器人隊的組員阿米特頗為自得地表示:“我們沒有和工廠或者成年人合作,全都是獨立制作的。我只有14歲,但我已經在做我以前覺得在我的年紀不可能做到的事。”
當被問及創業項目是否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時,年僅16歲的Leechy創業公司CEO奧里說:“我們有時要在晚上或者更遲的時候做創業公司,我不會讓做創業公司這件事影響我的學業和分數。創業不是取代上學,而是和上學一起進行的。”
但無論如何,創業總歸是會分散些精力的,放在我們很多家長身上,可能早已感到焦慮。這些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有時候會有點生氣,因為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里。但這里教給我的,關于生活、工程、科技的東西,比九年制學校教給我的更多。”
Leechy公司成員之一,16歲的納達夫認為,“教育應該告訴我們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我們應該思考解決方案,去制止這些問題。”顯然,創業帶給這群孩子的成就感遠遠超過學校單一的知識傳授。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他們超乎同齡人的自律與成熟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正如Green Start學院創始人耶胡達·奧爾所說的,“這些孩子一定會成長為一群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決定的人。”
反思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而思辨是創新的前提。
以色列被稱為“中東硅谷”,談及創新的要素,特拉維夫管理學院主任烏迪·阿哈羅尼說:“我們質疑一切,辯論是猶太教的一部分。”
這讓我想起網絡上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猶太小孩回到家里,家長不是問“你今天學了什么新知識?”,而是問“你今天提了什么新問題?”甚至還要接著問“你提出的問題中有沒有老師回答不出來的?”
他們不追求單純對錯的答案,而是鼓勵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在很多教育系統中,孩子們光會“學習”,以色列則強調的是“學會學習”,他們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敢于懷疑,隨時發問。
也正因為這樣,在以色列,沒有絕對的權威,質疑無處不在。即使是在軍隊,最普通的士兵也可以去質疑將軍的權威而免受責罰。
以色列這套游戲規則放在我們泱泱大國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放在我們的家庭中是否可以嘗試呢?
1. 父母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是幫助孩子打開思維疆域的重要方法。
很簡單嗎?不盡然,因為父母要從心底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感興趣,才能讓你的孩子愿意思考和回答。“為什么”三個字切忌流于表面。
以色列的孩子之所以十分樂意跟父母打開思維,探討深層次的問題,是因為父母也有一顆鮮活的好奇心和飽滿的熱情,與孩子的狀態是一致的。
2. 多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之中,甚至創造實際的工作狀態
讓孩子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價值,而不是困惑于“學習無用”的無奈。
家庭中最容易實施的就是授予孩子權利,給家庭成員制定旅行計劃,或者制定家中的某項規則。家庭會議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以下是正面管教之中家庭會議的具體方法:
時間:10-30分鐘(不要過長)
地點:家里一個全家都能放松的地方
物品:至少兩張紙、一支筆
“家庭會議主題”紙
“家庭會議”紙(主持人開會時寫)
目的:讓全家人感覺好起來,共同協作
議程及說明
首先確定會議主持人,可以輪流擔任,也可以舉手表態承擔。最好是由孩子來主持。
◆ 第一次開會可以感謝大家愿意坐下來開會
◆ 以后可以稱贊上次家庭會議解決方案執行后的正面效果
◆ 可以請大家說出每位家庭成員的一個優點或者一個好的行為
2 決定本次會議主題
◆ 具體而清晰的事情,不是狀態
◆ 起初階段盡量選擇容易達成合作及一致結果的事情
◆ 用提問的形式寫出會議主題,而不是陳述或命令
3 頭腦風暴
◆ 牢記:關注解決方法,而不追究原因或辯解
◆ 自己不點評、不批評、不贊美。及時和善而堅定地打斷他人的點評
◆ 寫出原話或者原話的關鍵詞,不要改變別人的語言或加入自己的理解
◆ 鼓勵大家發散性思維
◆ 主持人可提出相互尊重、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 如果第一輪頭腦風暴沒有得到可行解決方法,主持人可以縮小問題,再次進行
◆ 多使用“提問”進行確定、啟發
4 選擇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 根據實際情況,單選或者多選
◆ 采用投票的方式
◆ 為選擇的解決方法確定具體的時間、地點、執行方式,并說明試行一周
◆ 請事件當事人自己選擇將解決方法張貼的地方
5 “家庭特殊時光”
◆ 全家一起happy,比如吃水果、打撲克或者看電視
正面管教之中家庭會議的精妙之處在于以連接為始,又以連接為終。整個過程中充滿溫馨美好的氣氛,同時又讓所有家庭成員參與到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
3. 與孩子就某個觀點進行辯論。
網絡綜藝《奇葩說》不僅是優質的娛樂資源,也是寶貴的教育契機。
中學生家長可以跟孩子共同觀賞《奇葩說》,并對其中涉及的話題跟孩子進行探討或辯論。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挖掘辯題,問問孩子最近對于哪些事物有所思考,拋出觀點,家長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進行辯論。
這樣做的前提是,家長真的能夠從心態上尊重孩子及孩子的觀點,雙方是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之上。否則,沒有孩子會在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面前說出心里話。
也可以把幾個孩子叫到一起,家長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問:“誰同意這個觀點,誰反對這個觀點”,雙方各列出自己的原因一二三,然后分別做總結陳詞。
這樣的辯論有效地訓練了孩子的兩大能力: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
2. 失敗等于“接近成功”
無論是在以色列的家庭,還是在以色列的學校里,家長和老師都不把失敗視作壞事,相反,他們認為失敗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詞。他們會鼓勵經歷了失敗的孩子繼續努力,而非苛責。
以前文中的Green Start學院為例,學院創業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頭銜不是CEO,就是創始人,表面看來光鮮異常,而實際上,這樣的創新企業大多會走向失敗。
所以,他們耗費這樣多精力的意義在哪兒?
納娃是最早進入高科技領域的以色列女性之一,同時也是一位猶太母親,當談及兒子在“Green Start學院”里的項目時,她有些無法掩飾的驕傲,“我兒子擔任CEO,他們參加美國宇航局的比賽,進入了半決賽。在以色列全國比賽中,也獲得了第二名?!?/span>
但隨即她又清醒地表示,“他們可能不會一直做這家公司,他們的公司也不見得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如此,納娃仍然認為這樣的嘗試是非常有意義的,“至少他學習到了這個過程。就算是失敗了,那也沒關系,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如何應對失敗,誰也不會總是成功。”
在以色列文化里,所謂“英雄”,正是那些失敗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去嘗試的人。比如前段時間自掏腰包嘗試登月的三個猶太大學生,雖然登陸艙最終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墜毀,但這三個人在以色列依然被視為超級英雄。
他們不把失敗視為結局,孩子也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定義。
反思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這是經典的正面管教理念,國人尚且在覺悟和學習,而這一理念已經滲透到以色列人民的血液里。
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以色列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話流傳至今:
A person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一個從未犯過錯的人,也就意味著一輩子沒有嘗試過新鮮事物。)
所以,犯錯絕不是可怕的事情,恰恰相反,所有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而面對犯錯的態度決定了錯誤價值的大小。父母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錯誤觀,從而獲得錯誤的最大化價值。
說個我幫助兒子鈞鈞學習英語的故事:
下周二期中考試,考的是前5個模塊的內容。鈞鈞已對所有的單詞,課文滾瓜爛熟,于是周末我們復習的重點是所有的英語試卷。
鈞鈞的分數從92到100分不等。100分的卷子他會很自豪地拿到我面前,但其他的卷子他就有點不好意思。我鄭重地告訴他:“所有的錯題都是寶貴的財富,因為那是你還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是需要提升的考試技巧,我們好好分析一下錯題,成長得會很快!”
我還笑著說:“全對我們就失去成長的機會啦!”
鈞鈞一下子就放松了,愉悅地跟我一起分析錯題。每道題我都會和他討論錯誤的原因和以后要怎樣避免,他認真地投入討論,而且確實發現錯題都是寶貴的財富!
在家中,我們不僅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錯題,還可以教孩子填寫兩個清單,一個清單叫做“我犯過的錯誤”,一個清單叫做“我從中學到的東西”,而且不僅是孩子寫,家長也同時思考和填寫。
借此方法,家長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錯誤不可怕,而孩子呢,也就真正放松下來,不用擔心周圍的指責,而是專注于汲取錯誤之中的寶貴財富。
取他鄉教育之精華,
探尋適合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