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的話題。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家長都在盡己所能地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但究竟怎樣的教育模式,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呢?
在最近引發熱議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中國記者周軼君走訪五個教育理念、社會背景截然不同的國度,為我們展現了國門之外的各種教育形式。
在計劃拍攝《他鄉的童年》時,周軼君希望的是尋找到“完美的童年”,拍攝完畢后,她卻說:“每個地方都各有所長……”
每集紀錄片時長50分鐘,只能較完整地展現兩三個本土學校,這些學校具有典型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這個國家的全部教育理念。
所以,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從打開《他鄉的童年》第一集開始,我便告訴自己:不崇洋媚外、不妄自菲薄、不妄想他人做出改變,只是踏踏實實地從一幀幀畫面中尋找靈感,汲取精華,找到有效提升自己家庭教育的方式。
讓我們跟隨這部紀錄片學習、反思、記錄。
01
《在花式“虐”娃的網紅幼兒園,體驗日本的集體式教育》
晨練
日本幼兒園的早晨從晨練開始。在蓮花幼兒園,孩子們光著腳在地上跑來跑去、大喊大叫,在庭院里做操、跑步、爬竿、玩游戲,而且被鼓勵穿很薄的衣物。這個幼兒園還有過讓孩子60年“裸露上身”的歷史,后來迫于輿論壓力而中止了。蓮花幼兒園園長說:“早晨的時間非常重要,應當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調整自己身體的節奏,去發散燃燒自己的能量,感受身體中生命的蘇醒。”
反思
與一個在日本生活了18年的朋友聊天,她談及對中國孩子體能的擔憂。她帶著女兒在游泳館里學習游泳,周圍的中國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何時能學會,學會就算完了。于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特點:大多數中國孩子學得很快,姿勢很標準,但是游20米就沒有體力了。
朋友奇怪:難道孩子學習游泳只是培訓求生技能嗎?她的女兒在泳池里來來回回地游,體現出良好的體能,在一群中國孩子中反倒顯得格格不入。
體育是為了培養體能,展現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充沛的體能是精彩人生的地基,切不能舍本逐末,只注重技能的多樣化。
晨練是培養體能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實在貪床,就根據自家情況固定每周的鍛煉時間,讓孩子積蓄體能,打好人生的地基。
不給他人添麻煩
東京的藤幼兒園,很多細節之處的設計大有學問。
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制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
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因為如果忘記了,就會留下縫隙,離門近的孩子會喊冷。
這樣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后進來要隨手關門,而且要做得徹底,到最后一步才完整,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水龍頭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后來被拿掉了,因為這樣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濕自己的腳,讓孩子記住節約用水。
幼兒園設計的諸多細節,其實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被打擾。
從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性格。
此時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日本人以做事嚴謹、追求完美而聞名。他們對完美的追求是為了讓團隊更好,不給別人添麻煩。
反思
日本人的“不給他人添麻煩”反襯出中國人的界限感不清晰。凡事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而是應在其中尋找平衡點,既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所以在這一點上,兩國人民應該彼此學習。中國人從小培養孩子“不給他人添麻煩”的意識,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完整,讓周圍人得到便利;日本人則需要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學習“向他人求助”,而不是遇到困難硬著頭皮自己扛。
如何在家里培養“不給他人添麻煩”呢?
日本幼兒園那些巧思只是“表”,我們首先需要改變的是“里”——
家長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孩子才會把自己當成獨立的人,而不是隨時被爸爸媽媽照顧的附屬品。孩子只有意識獨立,才會體察到別人的想法和情緒。
所以具體的方法是:首先,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耐心,讓TA做在自己年齡段力所能及的事情,體會獨立個體的掌控感和責任感;之后才是在細節之處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多問一句:“孩子,如果不打擾到別人,我們可以怎么做?”
02
《芬蘭教育全球領跑的秘密,不僅是沒考試和不競爭》
豐富的體驗,保持好奇心
芬蘭的課堂自由,注定他們不會照本宣科。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去森林上課,給每個人發一張色卡,讓他們去森林中尋找匹配的顏色。
周軼君說在她嘗試之前,單純覺得森林中只有綠色和土色。孩子們通過觀察和聞味道,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沒有對錯。你可以說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說聞起來像蘋果、像雨。
當周軼君問老師孩子們是否需要說出植物的準確名稱時,老師說當然不用,他們只需要用想象力給植物命名,自由地賦予事物以豐富的意義。
芬蘭的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環境中。所以芬蘭給人的感覺就是樸素,拒絕喧囂,因為每個芬蘭人從小被教育要回歸內心,好好生活。
反思
想象力和創造力相輔相成。
中國人之所以缺乏創造力,是因為從小開始,我們的想象力就被局限于“正確答案”之中,被束縛在條條框框之中。
當我看到老師說孩子可以發散想象力自由給樹命名這段情節,我回憶起當我帶著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時,居然還為自己說不出樹的準確名稱而羞愧,更不用說去引導孩子想象樹的名字了。
感謝《他鄉的童年》,讓我們深切地意識到原來世界不止一個樣子,教育也不止一種方法。不被束縛的靈魂才能真正得到豐富的體驗,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
不與人比較、不競爭
芬蘭學??粗夭慌c他人比較、充滿欣賞的積極教育。直到小學四年級,孩子們都沒有考試,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即便孩子數學、科學、藝術等都不擅長,教師依舊會鼓勵他們發現自身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有創造力、有雄心,或者很善良。
紀錄片中,老師帶著孩子去康復中心,讓孩子和老人一起作畫,不是比較誰畫得更好,而是讓每個人觀察對方,自由作畫。
自稱不會作畫的周軼君第一次觀察別人,為別人作畫。當知道鄰座的老太太從未學過作畫,幾十年來僅僅因為熱愛而作畫時,周軼君潸然淚下——我們的教育充斥著“否定”,而忘卻了:學習不只有目的,它可以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可以慰藉心靈的熱愛。周軼君說:我終于明白,為了生活而學習,是什么意思。
反思
“別人家的孩子”是中國父母的老生常談。孩子們在比較和否定中長大,總在努力尋求一句父母的夸獎,于是在做事的時候,更多的是專注于如何追趕他人、超越他人,至于最重要的事物本身,孩子們卻很難真正關注到。
多少孩子能做到安靜地作畫,沉浸其中享受內心的愉悅,而不是腦海中一大堆“這里不好”、“那里不如***”呢?
人們可能會說:“中國人太多了,沒有競爭意識怎么生存呢!”
但不要忘記,未來社會,人的重要核心競爭力是創造力。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提出:創造力來自一種玩耍、天真的狀態,沒有憂慮、失敗、自我意識,也沒有時間感覺。這是一種“流動”的狀態,一種“當下的意識流”。
所以,如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從家長的角度來說,至少不要提及“別人家的孩子”,幫助孩子專注于當下的事物本身,而不是關注外在的比較和評價。
屏幕前有很多觀眾和周軼君一起落淚,當我們覺悟了,就不要犯同樣的教養錯誤,爭取讓孩子變得跟我們不一樣。
現象教育法
現象教學法,就是讓所學回歸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學生關心的主題為學習內容,這種教育方式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度。
老師們對現象教學法很是認同,并表示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學科綜合性強,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得孩子們的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化。
比如,老師給孩子上“時間、年齡、我”的現象教學課,將課堂搬到養老院,孩子和老人一起交流、畫畫,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變化、自然老去的規律。
再比如,老師教學生用手掌和手指來丈量臉部的長度和寬度,實現自我認知。
反思
2016年,芬蘭新課改全面實施,其中的現象教學法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現象教學法和傳統的項目式學習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事先設定任務目標,讓學生在合作和探究的過程中實現任務目標。
區別在于,現象教學法更加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任務目標的選擇更多地來自學生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現象”,如設計歐洲旅行方案,這樣的項目任務更加生活化和情景化,有助于學生體認和理解。
與之相比,目前國內有些項目式學習所選擇的任務目標可能過于偏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如讓學生合作驗證物理或化學領域的一些復雜定律等。實際上,這些任務目標雖然看上去“高大上”,但由于過于抽象和復雜,學生根本無法通過簡單的幾節課來完成。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借鑒芬蘭的“為了生活而學習”,這樣才能活學活用,知行合一。上例中,老師帶領低年級的孩子用自己的手來丈量自己的臉,我們作為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帶著孩子來做,在游戲中完成自我認知。同樣,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完成對知識的體驗和學習,比如完成一個旅行計劃,或者到大自然之中感受春夏秋冬。
記者問三個9歲的芬蘭孩子:你覺得什么是成功?
孩子說:“當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就算是成功”、“沒有什么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是平等的”。
這段對話上演時,視頻中的彈幕都瘋了,人們紛紛感慨這樣的回答太“成熟”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沒有完美的教育,每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與時俱進,讓教育更適應這個時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終究是讓孩子更好地迎接未來。
取他鄉教育之精華,探尋適合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未完待續……